摘要:兴趣,方法论,睡眠,想要的东西,竞争。

  1. 所以在学习任何事情上面,引起对这件事情的兴趣,往往比学习这件事情本身要重要的多。

  2. 时间不够的解决方式很简单,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可以了,解决困的方式也很简单,对这件事情有着足够的兴趣就可以了

  3. 就是无论任何事情,都对着结果去做就可以了。假设你已经做成了这个事情,你是什么样子的,那么一开始就这么做,或者朝着这个方向去做,就可以了。

  4. 你真弹的好,做的棒,你就得让想给你第七名的人,他也得给你第一名才行!

暂且不去讨论电影内容本身了,因为实在算不上出彩,属于那种以后一定会忘掉剧情的那种。

但是影片传达出来的思想,导演想表达的意思,其实正赶上我现在的思潮,倒实难说它是一部完全的烂片。

我其实一直打算写个分类,来详细的描述下我自己的特点的,以后一定会这么做的,但是看这部电影之前,却还没有这么干,那么索性就想到哪写到哪吧,不失为一种随性。

关于时间,我之前一直很困惑,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时间是一定不够用的。所以就必须尽一切办法去用好时间。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我发现,不是那么回事。因为人一定会累,会突然什么都不想干。而且人还得睡觉,还得休息,我过往的类似《爆裂鼓手》生涯还告诉我,人必须要有社交,要有朋友,要玩,要有放松的地方,要有时间放空自己。不然就会被动的逼到墙角,然后向相反的方向一路狂奔。所以当我现在又一次的想进入到那种沉浸,专注的状态时候,我最想做到的,回到我做的最好的那时候,就是高二时代。但是我发现我困惑住了,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时间。

这个逻辑链条解决也很简单,只是看电影之前一直没有往这方面想而已,今天算是通上了,然而不定什么时候会忘,甚至我估计明天早上起来就一切思想又会归零,并且怎么想也想不起来了,所以其实有必要记录下来,虽然以后也不怎么看。

“时间不够——用好时间——专注沉浸的干自己的事情——做有意义的事情——达到疯狂的状态——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——兴趣越大,越不知疲倦——这才能够延长有效时间”,其实就这,之前担心睡眠,但其实只要兴趣够大,睡眠不是问题,时间也不会是问题。只要愿意做。任何事情都是如此。反之,如果长时间的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儿,或者说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,那么时间自然会成为无用之物,甚至不过几刻钟,就会困得身心俱疲,提不起兴致来做任何事情,脸上也挂不得笑脸了,就这么简单的道理。

想要在一件事情上面有成就,暂且这么说吧,不能说成功,因为成功其实有着很大的时代浪潮的因素和运气因素。单纯的就一件事情而言,把它做到极致,那么必然是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的。这是无可避免的。当然,投入到自己有天赋的,感兴趣的事情上会更好,事实上只有前面两者满足了,那么其实我估计在人的生理上,才能接受长时间的做这件事情,不然或者也是迟早放弃为止,因为这实在是违反人性。所以在学习任何事情上面,引起对这件事情的兴趣,往往比学习这件事情本身要重要的多。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面,对自己有用的事情,自己去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这一点倒是很重要。在有了兴趣,能够长时间的做下去这件事情了,甚至可以说能够达到不眠不休,不吃不喝的去做这件事情了,这才能够在这件事情上面有所成就,不然其实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,如果不是本身天赋异禀,或者资源爆表的话,实在是难说能够达到什么自己想要的程度。不过索性世界大部分人其实都很难找到这个点所在,所以大部分的普通人,遍历一生,也是庸庸众人而已。但是其实这也是很难的一件事,所以我未必幸免其中,我只是尽量避免而已。

所以时间不够的解决方式很简单,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可以了,解决困的方式也很简单,对这件事情有着足够的兴趣就可以了,这是今天看完电影的第一个感受。

(另外,该说不说,其实解决困的方法也有很多,咖啡因,可乐,咖啡,风油精,那些高中用过的方法,去探索一下子就可以了。未必不可解决,但是最核心的方法其实应该还是上面的感悟。)

上面是第一个方面,关于第二个方面,是我这两天一直在想的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,一会儿把它写成置顶,日后来看就是了。说起来其实也很简单:就是无论任何事情,都对着结果去做就可以了。假设你已经做成了这个事情,你是什么样子的,那么一开始就这么做,或者朝着这个方向去做,就可以了。从结果倒推起点应该如何做,这就是学习论的总结。学一个东西,应该先概览一遍,大概是什么样子的,这就是我已经做成了,胸有成竹大概是什么样子的,然后从实践出发,要去解决什么问题,再去一点一点的从结果出发,倒推出我现在应该学习什么东西。而不是从第一章第一节开始,一点一点看,一点一点啃书,不知道未来要怎么用这个东西,为了学而学,这样最终假如用不上的话,那么就一定会忘掉。“你用的上的,才是有用的!”国老板这句话我倒是一直铭记于心,说的很不错,用不上的,遗忘掉的,大概率就是生命的虚无了。从两个方面来举例子,说明其实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:我其实一直很想学习算法来着,但是买了一本《算法 第四版》,翻了前面几十页,就实在翻不下去了,因为前面的都是已经知道的不说,这样子啃下去,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啃完这本书。所以现在想来我是犯了一个大忌,就是上面方法论的反面,完全的反面。这倒是一个很好的例子;还有一件事情,就是从过往阅读过的文字中,记忆推送给了我一个意识——就是假如你想追到一个女生,或者说想要和这个女生成为男女朋友的话,那么在一个差不多的时候,你就把她当成你的女朋友去对待就好了!这个意识的推送实在不能不说是上面方法论的一种绝妙的演示。再结合我听过弗洛伊峰的那段抖音处理事情的谈话:就是一对男女处的很好,男生突然送礼物表白;女生拒绝了,然后说太快了,并且也回了一个很贵重的礼物。他评论这件事情的话——“你们已经在一起了,知道吗?已经在一起了。你那么着急干什么呢?你现在干的事情,哪一样是成为男女朋友之后不能干的?不能一块吃饭?不能一块散步?不能一块看电影?你不就是想在看电影的时候摸人家腿么。人家不是说不成,就是说让追逐的这个过程慢一点,大家都享受一点。”其实这也是我几次犯的错误了,峰哥关于这件事情的前几个字,对于我来说,说实话,就有如雷劈,可以说痛贯天灵,醍醐灌顶。不过随着已经有一个女生其实也教过我类似的想法,甚至也是在新近,就可以说是所有的想法全都不谋而合,所有事情的办成方法,原来大概都是这样,大差不差。另外,多提一嘴,关于女生,其实很简单——“保持正常,持续推进就可以了。甚至不推进,正常相处,保持主动也可以”。其中最破坏关系的就是“不正常”,至于什么是正常,什么是不正常,这个其实只要保持理性的时候想一下,然后在合适的时候表现的大致正常就可以了。但是很多时候,也不必那么紧张,只要不是一直不正常就可以了,因为一两件事情不正常其实在初期也实在是在所难免,可以说无伤大雅。因为面对一只鸡,那么肯定是再正常不过的了;只有在真正面对喜欢的人,真正心动的人的时候,这时候才有可能不正常,才会不正常,所以无伤大雅。

本来上面关于方法论的部分,我是想写一个置顶文章的。但是刚才所幸思考流转至此,也就顺笔写下来了。至于真正关于上面方法论的说明,我想还是有必要真的写一篇置顶的。只不过要改天另算了。

上面是两个方面,然后我又想了一想,除了上面两个方面还有什么,还真让我想到了, 并且是从我记忆中刚才仿佛偷偷溜走似的,实在也很重要其实,让我提拎回来了。就是电影所说:“你真弹的好,做的棒,你就得让想给你第七名的人,他也得给你第一名才行!”和上面所说的第一条其实就连上了。什么事情都是这样的,不满意现状,就得去改变自我,去改变能够改变的东西。然后把这个能够改变的东西做到极致,做到本来不看好你的人,评审你的人,让他们都不得不赞叹,惊服,这才可以。这才是做事情的目的,这才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结果,才是不眠不休,不吃不喝要达到的结果。想要第一名,那就得自己去争取,其实倒是很简单的道理。不改变,或者说没有心做到极致,做到最好,而不是一般好,那么其实结果是大差不差的,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了。其实倒是很简单的道理,只不过是在生活的重担,或者说现实的压力下面,每每总是忘记了而已,甚至可以说长时间的这一条在记忆中都是抹除的状态,今天看了这个电影,倒是提醒了自己,陡然增加了这么一条意识,实在是有如大梦初醒,一身冷汗。所以说其实还得是看电影,看书,看那种能莫名其妙能从上帝视角观察世界,观察自我,观察现实的,这样自己也会看的时候不自觉的代入进去,然后从一个很高的角度去看待问题,这其实就是很多问题的关键。像《毛泽东选集》第一卷,第一篇文章,《小米创业思考》,米勒的《亲密关系》这种书,每次看的时候,都是恨不能始终停留在一句话上面,看了又看,往往看这种东西很慢,但是就是一直反刍,越看越迷津,越看越超脱,视角宏大上帝的不得了,但是这其实才是好书的关键意义所在,我看了那么多本书,但是其实也就上面三本有这样的感觉罢了。希望以后还能找到更多类似的书吧。

行笔到此,业已经十二点又六分了。不觉文章冗长,但实在也是供以后的自己看了一笑了之的玩物罢了。姑且到此罢。